http://dz.jjckb.cn/www/pages/webpage2009/html/2021-05/24/content_74155.htm
西藏拉薩墨竹工卡縣甲瑪鄉,平均海拔3900米,最高達到5300多米,氣候條件極為惡劣,空氣含氧量僅為平原地區的40%至60%,人即使躺在床上一動不動,也相當于在平原負重20公斤,被稱為“山上不長草,氧氣吃不飽,終年雪不斷,四季穿棉襖”的生命臨界區。
就是在這樣一個地區,有一支黨員隊伍,他們向生命極限發起挑戰,克服因高寒缺氧引起的頭暈、呼吸困難、腿腳乏力等癥狀以及多年凍土、生態保護等難題,常年扎根在海拔4400米到5300米的區域,勘探、測量、施工、環保、生產,頂風冒雪、風餐露宿,出色地完成了各項地質勘探任務。
這支黨員隊伍就是中國黃金集團西藏華泰龍公司所屬一支奮戰在最前沿的基層黨組織,并以工作區域的海拔命名為“5300黨支部”。
5300黨支部的前身是5300前線指揮部。2007年12月9日西藏華泰龍礦業開發有限公司在西藏自治區注冊成立,開始在甲瑪礦區進行礦權整合、地質勘探、項目建設、企業運營,按照“支部建在一線、黨小組建在作業班組”的模式,首先組建了5300前線指揮部。在此基礎上,2009年10月,西藏華泰龍公司黨委正式組建5300黨支部。
5300前線指揮部里曾經活躍著一只敢于挺進生命禁區、挑戰生命極限的年輕隊伍——雄鷹測量隊,是5300黨支部精神的縮影和驕傲。他們由一支10多人的年輕大學生組成,組建之初的平均年齡只有24歲,常年奔走在生命禁區。
有一次,大雪封山,陳建設等四名測量隊員完成任務后已經是晚上七點多鐘,筋疲力盡的他們隨身帶的干糧只剩下兩個又冷又硬的饅頭和五斤土豆,光禿禿的山嶺沒有柴草,他們只好撿來凍干的牛糞當柴點燃,大家共同“分享”了帶著難聞煙熏味的饅頭和土豆,這也成了隊員們一輩子難以忘懷的“美餐”。也正是靠這兩個饅頭和土豆,他們硬撐了三天,用他們的話說是“與日月相伴、與牦牛為伍”。
但就是這樣一支年輕的隊伍,出色完成了組織交給的測繪任務,繪制的大比例尺平面圖堪稱西藏地區第一圖,為甲瑪項目的建設、生產奠定了堅實基礎。他們的先進事跡被授予“全國工人先鋒號”的榮譽稱號。
2010年7月19日,甲瑪項目一期工程(6000噸/日)投產運行,創造了高原礦業資源開發的奇跡,然而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2013年公司二期擴建工程啟動,5300黨支部再次擔當起新的歷史使命,承擔著最艱苦、最關鍵的任務。
5300黨支部內部流傳著五個之最:離天空最近、氧氣最稀薄、管理坑口最多、工作面最廣、施工隊管理最難。在這樣的環境下,5300黨支部的全體干部職工,以常人難以想象的毅力和精神,順利按照進度完成二期項目建設的各項既定任務,充分發揮著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這樣一支堅強的團隊,為了華泰龍項目順利實現達產達標,夜以繼日,舍生忘死,最終換來了西藏礦業的發展——一座投資超百億元、年產值超40億元、年利稅超10億元,具有國際一流技術水平和裝備的大型現代化礦山正在崛起。
礦山資源的開發也帶來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這些年,華泰龍搭建利益分享與脫貧致富的平臺,按照公司占總股份51%、甲瑪鄉群眾占股份49%的分紅模式,公司出資1900余萬元,組織全鄉全部655戶3850名農牧民,入股成立甲瑪工貿有限公司,開展工程運輸、綠化環保、勞務服務等領域合作,創建了高原礦業和諧共建的“5149”民族團結新型管理模式,累計實現創收5.3億元,現已分紅12次、共計1992萬元。
同時,支持礦區周圍群眾為礦山建設提供各種服務,累計支付勞務費用近2億元,真正實現了“企業得發展、百姓得實惠、地方經濟上臺階”的三方共贏。
這種引領當地群眾共同致富的產業扶貧模式,被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稱為“甲瑪模式”,成為西藏地區企業和地方一體發展、和諧共建的典范。
如今,5300支部還在與時俱進,繼續探索發展新模式,以時不我待、不負韶華的精神,不斷創造新的奇跡,讓鮮艷地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在世界屋脊之上。